高中历史

1930年,斯大林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
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D.维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罗斯福新政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与这种经济情况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罗斯福新政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受内外因素的作用,1933年7月《申报月刊》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讨论,共收到3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导致这一倾向形成的国际因素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取得良好效果
B.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卓越
C.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
D.罗斯福新政中对劳工权益的保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6、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侯条件和自然环境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是(    )
①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②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③“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④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体制建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