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
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
B.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 |
C.邓小平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
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 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 ④工业化快速得了到实现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对这里的“模仿”表述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
B.完全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手段 |
C.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 |
D.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兼顾了社会各阶层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开创斯大林模式 |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多种所有制并存 |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 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
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
1913年 |
1928年 |
1932年 |
1937年 |
||
世界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生产总值 |
5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4 |
2 |
1 |
2 |
l |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
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斯大林模式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C.农业集体化方针 | D.斯大林体制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II%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