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中,指出中俄家庭就像亲人一样一起生活。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A=E B.B=F C.B=H D.D=H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6年斯大林在某报告中称: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第二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做法
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一观点的评价,正确的应是这一观点(     )

A.不可采信 B.符合史实 C.值得商榷 D.表述隐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上述材料说明苏联(       )
①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           ②一五期间工业发展迅速
③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④农民积极性下降导致农业倒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下表3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千人)。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
1926年人口
1939年人口
人口增长数
增长率%
苏联
147,028
170,577
+23,529
+16.0
俄罗斯
77,791
99,591
+21,800
+28.0
白俄罗斯
4,739
5,275
+536
+11.2
乌克兰
31,196
28,111
-3,084
-9.9

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        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
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它地区        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苏联(俄)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属于斯大林的是(    )

A.商业的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B.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C.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D.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单一公有制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
C.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D.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苏联工业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基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积累机制,而是运用行政力量以“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中“抽取”剩余投入工业的结果。这一模式(    )

A.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
B.吸取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经验
C.推动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D.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有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材料中的“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是指(   )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第三次科技革命
C.发展“混合经济” D.放弃自由市场体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 D.民主集中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苏联的一些地名就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屡次变更,如①沙皇村于1918年改为儿童村,②彼得格勒于1924年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恢复原名;③伏尔加格勒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恢复原名;④卡马河畔切尔西于1982年改名为勃列日涅夫,1988年恢复原名。下列关于这四个地名变更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的变更是由于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君主专制
B.②的第一次更名时俄国正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③的第二次更名是由于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思想的批判
D.④的两次变更均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