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流行于苏联某一历史时期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在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
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
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
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
D.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罗曼·罗兰旅行的国家应该是
A.美国 | B.中国 | C.苏联 | D.日本 |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以理论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形式既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又认为这是一种“特种的商品生产”,而且提出应“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而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这说明苏联政府试图
A.增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B.由市场决定商品流通范围 |
C.鼓励私营生产企业发展 |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C.苏联的经济体制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 D.苏联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单一公有制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
该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
“苏联的建立,一方面,固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共产主义学说的一种超越,但是这种超越或者突破,并涌在现实中同时产生同样的超越……”它“不能在现实中同时产生同样的超越”的是( )
A.政治制度 | B.生产力 | C.思想观念 | D.风俗习惯 |
该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C.苏联的经济体制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
D.苏联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唐代发明了曲辕犁 |
唐代农村中普遍使用曲辕犁 |
B |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
“陶片放逐法”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
C |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
专业设置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
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农业集体化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