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加速推行
A.凯恩斯主义 | B.新经济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计划经济体制 |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
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 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材料中“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
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 | B.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
C.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 D.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2012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
C.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 | D.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
下列有关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
B.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
D.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行新经济政策 |
C.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 D.推行义务交售制 |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的改善 |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开展 |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实施 |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
C.斯大林体制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巨大成效 |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