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体现了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其变化原因不包括( )
|
1928年 |
1932年 |
1937年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生产总值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2 |
1 |
2 |
1 |
电力 |
10 |
7 |
4 |
3 |
2 |
A.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欧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
C.苏联与德国作战的军事需要
D.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推动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弊病。其中“弊病”不可能表现在
A.政治民主的强制性 | B.社会制度的滞后性 |
C.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 D.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 |
古比雪夫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这反映了 ( )。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
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 |
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斯大林认为:“富农是吸血者、蜘蛛和恶魔,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是苏维埃的敌人”。为此,苏联开始( )。
A.实现工业化 | B.完成农业全盘集体化 |
C.消灭富农阶级 | D.确立斯大林模式 |
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
B.改变分配的方式 |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
D.改变所有制性质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C.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
D.重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下图为1937年创作的苏联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根据这一雕塑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不会有 ( )。
A.二五计划完成 |
B.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 |
C.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
D.农业集体化已经实现 |
莫洛托夫在1939年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说:“我们要提高国民经济、文化和大众福利……”但西方有人指出,这些计划看起来冠冕堂皇,但公民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剥削。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 )
A.没有使经济取得明显的发展 |
B.对民生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改善不多 |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并强制劳动 |
D.只是允许私人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
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
集体农庄 |
私人土地 |
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 |
95%~97% |
3%~5% |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 |
70%~75% |
25%~30% |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小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C.“开垦、开垦、再开垦” |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
A.1925~1953年 | B.1954~1964年 |
C.1965~1982年 | D.1982~1991年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1933 年7月上海《申报月刊》举办“中国现代化问题”专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26篇。结合当时世界历史背景推断,绝大多数征文主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
A.走资本主义道路 | B.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 C.走社会主义道路 | D.走美苏闯出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