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
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C.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
D.后者因前者在发展上有所削弱 |
“今天的中国不是苏联,中美没有在亚洲站在一场“新冷战”的边缘……只有成功地建立卓有成效的中美关系,我们才能成功地建设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美国这番话表明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美国认可中国的影响力
②美国放弃冷战思维,主张中美两国共同领导亚太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中美两国联系日益紧密
④美国放弃单边主义,谋求国际合作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据《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0》统计:以1980年的工业生产为100计算,1989年苏联工业为136,日本也为142,西德为117,英国为119,法国和意大利同为113,美国为130。这说明( )
A.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整促进了工业增长 |
B.经济区域化的加快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
C.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D.斯大林模式的僵化阻碍苏联经济增长 |
进入21世纪,欧洲人的归属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人们可以切身体验一种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
A.移动电话 | B.欧共体 |
C.欧元 | D.欧盟宪法 |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下列组织属于模式二的是( )
A.欧洲联盟 |
B.北美自由贸易区 |
C.亚太经合组织 |
D.东南亚国家联盟 |
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
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
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
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
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 |
有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被当作威胁民族独立与政治自由的祸害,而今,它们却被认为是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主体。对其“积极变化”理解有误的是
A.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柞 |
B.减少了国际政治分歧与经济差距 |
C.加速了资本流动与科技传播 |
D.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
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A.摆脱美国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统一 |
C.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 D.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速的根本原因是( )
A.两极格局解体 | 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
C.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 D.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 |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这说明( )
A.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C.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 D.美国经济受到欧洲挑战 |
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
A.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
B.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
C.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
D.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
2006年,德国与法国抛开过去的历史情绪,共同编写两国高中历史课本。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历史资料或文件,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帮助学生了解整个欧洲史和世界史。法德两国如此做法的重要意义是
A.结束两国对抗促进和平发展 | B.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C.进一步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 D.推动两国的文化一体化进程 |
下图是英国的考文垂大教堂,它是考文垂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14世纪的原教堂在二战中被德国空袭所摧毁,只剩下外墙和尖顶。1962年,它的重新开放,被视为西欧复兴的象征。二战后西欧诸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
①利用美国的援助 ②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③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 ④利用经济的非军事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
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 |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