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他主张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A.恢复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 | B.恢复欧洲人在世界上的优越感 |
C.增强欧洲同美苏抗衡的力量 | D.使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 |
1989年,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这些表明( )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世界发展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
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史实 |
推论 |
选项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
A |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
B |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
C |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
D |
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戴高乐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戴高乐的“欧洲观”是建立“祖国的欧洲”;欧洲人的欧洲,今天欧盟基本是符合戴高乐的设想,戴高乐设想的欧洲是:
A.邦联式的欧洲 | B.联邦式的欧洲 |
C.美国领导下的欧洲 | D.中央集权式的欧洲 |
下图是“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统计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日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美国 |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
C.经济多极化格局趋于成型 |
D.战后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工农业生产 |
201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十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
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史实 |
推论 |
选项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
A |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
B |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
C |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
D |
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推动欧洲各国密切联系 |
B.法国希望取得欧洲领导地位 |
C.欧共体各国联合以抗衡美苏 |
D.欧洲的北约盟国依附于法国 |
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为此,西欧国家建立了()
A.世界银行 | B.华沙条约组织 |
C.欧洲共同体 |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这说明()
A.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C.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 D.美国经济受到欧洲挑战 |
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
B.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
C.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
D.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
2006年,德国与法国抛开过去的历史情绪,共同编写两国高中历史课本。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历史资料或文件,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帮助学生了解整个欧洲史和世界史。法德两国如此做法的重要意义是
A.结束两国对抗促进和平发展 | B.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C.进一步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 D.推动两国的文化一体化进程 |
下图是英国的考文垂大教堂,它是考文垂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14世纪的原教堂在二战中被德国空袭所摧毁,只剩下外墙和尖顶。1962年,它的重新开放,被视为西欧复兴的象征。二战后西欧诸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①利用美国的援助②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③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 ④利用经济的非军事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