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所示是1913年欧洲形势,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B.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
D.列强之间相互勾结 |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
下表是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
1:28 |
英国 |
1:57 |
||||
德国 |
1:32 |
俄国 |
1:107
|
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 )
A.德法矛盾→美日矛盾 | B.英法矛盾→美日矛盾 |
C.英德矛盾→美俄矛盾 | D.英德矛盾→美英矛盾 |
“坦克所发挥的威力,连我自己也没有料到。我驾驶着坦克孤零零地冲向一座村庄,只见德军四散而逃。我围着村庄转了一圈,就像战神在地上画了一道禁圈一样,德国人全都吓蒙了,全都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对上述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A.驾驶坦克的是法国人 |
B.德国在这次战役中以失败告终 |
C.这次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
D.这次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
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
A.潜艇 | B.飞机 | C.坦克 | D.原子弹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意大利参战 ②美国参战 ③俄国退出战争 ④奥匈帝国解体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①③④② | D.②①③④ |
徳皇威廉二世对战争的胜利信心百倍,他对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一战中德国在西线速胜的信心被打破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 B.凡尔登战役 | C.索姆河战役 | D.日德兰海战 |
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造成“这个奇迹现已消失”的原因是
A.经济建设的需要 | B.侵略战争的破坏 |
C.生态环境的恶化 |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1919年6月28日,德国外长在签订条约后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要我承认我们是这场战争的唯一祸首,我知道那是扯谎!”而远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公然指责条约是“杀人的魔锤”。当天,德国许多报纸上纷纷出现了镶着黑框的悼念文章,号召全民复仇。这种现象说明
A.凡尔赛和约建立在战胜的大国分赃和瓜分的基础上,必然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愤慨 |
B.德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而是这场战争直接受害者,因此制裁本身纯属非法 |
C.战争是列强瓜分的产物,德国军国主义阴魂犹存,制裁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 |
D.凡尔赛和约必然遭到德国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法西斯纳粹党的上台埋下了伏笔 |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