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加尔文
材料二:……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评判“财富”的?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从上述材料看,加尔文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符券贩卖者们关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乱宣传,会影响人们对教皇的尊敬,比如说,人们会问:既然教皇比当代最富有的人还富有,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钱财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贫苦的信徒们的钱财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请回答:
(1)借助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和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
材料二: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辞:“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材料三:“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加于人们的惩罚。”
“他们……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丁当作响时,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真诚悔过的基督教,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九十五条论纲”
请完成:
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的区别。
阅读下列材料: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完成: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材料一: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到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赎罪券价目表
材料二: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早最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1)材料一体现了天主教会的什么谬论?
(2)材料二中马丁·路德提出了怎样的宗教原则?有何针对性?
(3)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一般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广泛的社会影响,被统治阶级也利用宗教进行反对旧的统治秩序的斗争。
(1)西欧资产阶级初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2)分析指出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一般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广泛的社会影响,被统治阶级也利用宗教进行反对旧的统治秩序的斗争。
请完成:
(1)西欧资产阶级初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2)分析指出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见图)
材料三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材料四: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的行动是针对当时的什么事件? 这一行动有何重要意义?
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
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8分)
主题一:中外近代史上改革的作用:第一,它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它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它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它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必然选择。
(1)请根据以上方面任意举出两例,并对此作简要说明。
主题二: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社会变革,后人评述说“千年犹行秦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学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材。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大学毕业后,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潜心修道后发现教皇和教廷大员们种种亵渎上帝的行为,日益坚定改革宗教的决心,他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岳麓版必修Ⅲ
材料二 戊戌年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并再版《新学伪经考》,在这两本书中,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
(1)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和马丁·路德有什么相同点?
(2)马丁·路德和康有为的实践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伊拉斯谟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马丁.路德
……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约翰.加尔文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因
(2)比较材料四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古板遵守教会教条,不在于本人善行多少,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2)据材料二分析,路德倡导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观点主要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简要列举马丁·路德其它的宗教改革主张。
材料三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
材料四
图4马丁·路德 图5 加尔文
(4)材料四中两位人物领导的运动对欧洲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