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
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同学是
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
A.甲同学 | B.乙同学 |
C.丙同学 | D.丁同学 |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材料中的“这 个办法”是指( )
A.武装夺取政权 | B.联合地方实力派 |
C.推翻清朝政府 | D.开展国民大革命 |
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孙中山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成立同盟会 | B.改组国民党 |
C.推动国共合作 | D.领导北伐战争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
C.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反封建不彻底 |
C.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D.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
B.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民主宪法 |
D.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实现独立 |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 B.走十月革命道路 |
C.建立责任内阁 | D.实行新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
A.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 D.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
南京东郊紫金山自古便是钟灵毓秀之地,近代以来,随着孙中山先生移葬于此,紫金山更是名冠华夏。这里重要的景点就是碑廊,其中就有《民报》发刊词的碑文。它的主要内容是( )
A.民主科学 | B.《资政新篇》 |
C.《临时约法》 | D.三民主义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 |
C.要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才能胜利 |
D.革命导致列强势力进一步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