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政制示意图
材料二 作为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首度以根本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现代宪政体制意义上的事项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愿。
——王熙莹《<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除郡县制外还包括的政治制度。(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具有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1914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学说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世界各国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2: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3: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
(1)材料1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2)材料2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3分析这项政治制度有何优越性?(4分)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4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5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6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8年5月29日,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动60周年。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请回答:
(3)“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建国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有哪些?(6分)
(4)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6分)
(5)依据材料6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电影中的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他们在电影《十月围城》中发现:电影在最后的字幕里显示:“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字幕表明,编导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有人却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中新网2月20日电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建筑群(见下图),一个昔日神秘的所在,这里曾是清王朝的两江总督署,是太平天国的天朝宫殿,是民国时代的总统府,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历经沧桑的南京“总统府”,如今已得到全面整修、扩建。这里已成为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他们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依据各是什么?
(2)看图片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还见证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列出三个即可)
(3)2004年到2007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博物馆)馆长迈克·迪万、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一大批国内外政要先后到总统府参观。据此说明建立中国近代历史遗址博物馆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第2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16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19条 参议院之职权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十二、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请回答:
(1)本材料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颁布的目的何在?
(2)根据所示材料指出,该法令的颁布体现哪些重要原则?
(3)这一法令的颁布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
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的生路在哪里?中国的光明在哪里?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孙中山。
材料二 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的革命。如何理解这场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道路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会议。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1)材料—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建设民主政治的探索,虽历经曲折,但最终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1)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有哪些?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 ……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主制度的试验”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3材料三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4)你从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得到什么启示?
制度文明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大保障,法制是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的自由权有以下规定: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的自由权有以下规定: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的自由权有以下规定: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三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部宪法在人民的自由权方面的主要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背景。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在人民的自由权方面的主要进步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国 别 |
中 国 |
英 国 |
综合国力 |
落后封建国 |
世界强国 |
社会形态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经济基础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军事力量 |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
对外政策 |
闭关锁国,被动 |
殖民扩张,主动 |
中英贸易 |
出超 |
入超 |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说明你的理由。
(3)辛亥革命为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做出哪些重大举措?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