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被后人誉为“旧邦改造”,其史实依据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的革命团体有(   )
①兴中会        ②华兴会       ③光复会       ④日知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之初,广东流传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的新风尚,适应于当时的
①内地乡村 ②发达地区 ③受新式教育的国人 ④满洲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的主要依据是(    )

A.没有建立新的政权
B.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C.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曾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指《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这说明《临时约法》

A.没能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没能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
C.要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才能胜利
D.革命导致列强势力进一步壮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