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完全相同 B.正好相反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思想家在18世纪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位思想家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大革命 B.德国统一 C.英国光荣革命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何剑士先生在1911年创作的革命漫画《小磨香油》。它表达的主旨是

①列强愚弄百姓,排斥工业文明  ②政府榨取百姓,满足列强贪欲
③唤醒民众意识,激发革命斗志  ④百姓轻信政府,迎合列强需要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这一结果说明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巨变
B.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未带来影响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失败
D.中国社会对民主政治缺乏热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

A.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B.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已隆重上映。影片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以这一历史场景,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

A.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5月,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杀》的文章中写到:“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并未下令追捕此人。据此可以推断

A.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袁世凯存在着激烈冲突
B.辛亥革命后,大众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C.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坚决反对
D.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②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③日本侵略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     ④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下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人民主权 B.三权分立 C.分权制衡 D.责任内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政权,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