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抚顺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兵部 | D.门下省 |
就政体而言,从秦朝开始,到清朝末年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下列哪两种形式( )
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
C.地主政权与农民政权 |
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
A.《新唐书》 | B.《资治通鉴》 |
C.《元史》 | D.《明史》 |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下列不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 B.汉朝的尚书令(台) |
C.明朝的殿阁大学士 | D.清朝的军机大臣 |
依据雅典民主,以下哪些人具有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A.公民克里昂的妻子 | B.贵族布拉达斯的妻子 |
C.侨居雅典的斯巴达人 | D.雅典公民克里昂 |
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这种办法体现出的民主原则是( )
A.轮番而治 | B.人民主权 |
C.民主集中制 | D.下级服从上级 |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
A.海外贸易 | B.和平环境 |
C.地理位置 | D.宪政制度 |
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 B.天国兴衰 |
C.曾国藩 | D.《天朝田亩制度》 |
1861年,清政府恭亲王奕在奏折中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因而太平天国出现的局面是( )
A.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B.发生了内讧,从此由盛转衰 |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D.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的主张 |
C.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中共十七大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突出成就是( )
A.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
C.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 |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里的“纲领”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 B.《法兰西内战》 |
C.《马赛曲》 | D.《国际歌》 |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的经济 |
D.苏联采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
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的回答可能是( )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
B.加强现代化建设 |
C.加强国防建设 |
D.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建设 |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时期,没有遭受破坏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一国两制”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我们实行的主要政策是( )
A.“一边倒”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另起炉灶”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004年,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指出:“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这些原则”指的是( )
A.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美国提出的《独立宣言》中的有关原则 |
C.苏联“人道的社会主义”原则 |
D.殖民主义国家主张的“弱肉强食”原则 |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C.中日邦交正常化 |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当选后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 )
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 | 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 |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反对外国干涉势力 |
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 |
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 |
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 |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 |
柏林墙的修筑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美苏的大国强权主义达到高峰 |
B.反法西斯国家对法西斯势力的正义制裁 |
C.东西方“冷战”的加剧 |
D.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
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对华政策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这番谈话的本质目的是( )
A.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 |
B.主张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
C.认为中国是未来美国的对手 |
D.指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重要性 |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
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互相交流 |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
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这主要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
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 |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出“两极格局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 )
A.两极格局之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
B.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以强权政治为唯一 |
C.苏联解体后,其国际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
D.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
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A.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
B.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
C.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 |
D.恐怖主义威胁世界的安全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