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末代皇帝溥仪因此得以深居宫中(1924年才搬出紫禁城)。年轻的溥仪好奇心强烈,敢作敢为。下列行为中溥仪不可能做出的( )
A.因仰慕胡适博士而给其打电话交流 |
B.亲自动手剪掉了拖在脑后的长辫子 |
C.为骑自行车下令锯掉大量宫门门槛 |
D.因北伐战争势如破竹主动搬出故宫 |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最主要体现在( )
A.同意改组国民党 |
B.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共合作 |
C.召开国民党一大 |
D.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因为它:①包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②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④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
B.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 |
B.“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 |
C.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
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完全相同 | B.正好相反 | C.部分相似 | D.三者同步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共同之处是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
辛亥革命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政权,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
B.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孙中山屡战屡败,又坚持民主革命立场,终于认识到:“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出了三民主义 |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
C.接受袁世凯的要求而辞职 |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