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封建文化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下列对封建文化解体起重要作用的是
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 ②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③④ |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外蒙古的部分王公却反对外蒙古“独立”,这些王公
A.与满洲贵族利益一致 | B.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C.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 D.维护祖国的统一 |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 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
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 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
湖南某中学高三十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讨论,下列发言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 D.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国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①清政府已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已经结束了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 ④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近代以来,一些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16、17题。
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 B.中体西用的观点 |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 D.还政于民的主张 |
图5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以下关于孙中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A.为推翻清壬朝的统治,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B. | 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
C. |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D. | 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 | 抨击迷信思想 | B. | 痛斥君主专制 |
C. | 批判宗法制度 | D. | 回击复古逆流 |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 | 护国运动 | B. | 武昌起义 | C. | 五四运动 | D. | 二次革命 |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 天赋人权 | B. | 主权在民 | C. | 君民共主 | D. | 民贵君轻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 |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 |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 |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有人描述20世纪初的中国“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近百”。这种状况指的是
A.戊戌变法营造的民主风气 | B.清末“新政”推动下的民主化进程 |
C.同盟会成立引起的革命运动高涨 | D.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