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这两部文献,在中美法制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两部文献都
①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是本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④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具体表现在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
B.工业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斯塔夫理阿诺斯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和第三次会是什么事情呢?
A.周公确立分封制、唐朝确立三省六部制 | B.分封制的确立、1911年辛亥革命 |
C.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D.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法国 |
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1851年和l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A.革命的力量 | B.革命的指导思想 | C.革命的目标 | D.革命的手段 |
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在于
A.宣布平均分配土地 | B.直接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 |
C.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 D.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
辛亥革命百年的脚步日益临近,位于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成为旅游热景。在楼中珍藏着一部 1911年10月16日由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 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 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幼。”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
B.它的颁布意味着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
C.它的颁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标志着中华民国成立 |
D.它的颁布极大地提升了武昌首义民主革命色彩和革命意义 |
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以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等十一个历史人物为载体,记述了一段中国的艰难历程。据此你认为“千古大变局”应是
A.中西交汇 | B.制度改弦 | C.朝代更易 | D.战乱频繁 |
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A.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获取 | 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 |
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 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 |
武汉三镇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近代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其中包括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 ②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八七会议的召开 ④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 B.救亡图存 | C.经济的工业化 | D.思想的自由化 |
章太炎在评价近代某位历史人物时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这位历史人物是 ( )
A.黄兴 | B.宋教仁 | C.胡适 | D.陈独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