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C.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D.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

A.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的作用
B.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根本上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C.辛亥革命的任务仅仅是挽救民族危亡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诉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材料主要说明

A.要实行真正的共和必须思想解放
B.当时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
C.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政治制度
D.共和与复辟的矛盾制约中国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这些年来,正是这个叛逆集团把大清帝国的统治推到了被颠覆的边缘”。然而,“这两兄弟”却“扮演了希腊战神阿伽门农和斯巴达王的角色”,“各种荣誉和官职像流星雨般落到他们头上”,“如此高贵的爵位一直是属于满族独享的荣耀,在满族人征服汉人以后,还没有把这种称号授给汉人的任何先例”。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

A.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
C.“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 D.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出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口号、宣言、论断的出现通常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以下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④②③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道:“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A.责任内阁处于权力中心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