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作用有哪些?
(3)材料三中胡适“首举义旗”指的是什么?并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材料一、三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4)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C.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约翰·胡斯(1369—1415)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他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将《圣经》译为捷克文,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下列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A.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创者
B.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起因都是“赎罪券”问题
C.胡斯主张取消教会,阅读《圣经》
D.胡斯的观点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世纪初但丁的《神曲》为教皇在“地狱”火窟里留下位置和1600年布鲁诺在罗马受火刑牺牲的史实反映了(    )
①人文主义思潮还没有社会基础
②文艺复兴是反封建神学的新文化
③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支柱
④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从本质上(  )

A.指出了基督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时期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A.人文主义 信仰得救 B.理性主义 信仰得救
C.民主政治 蒙昧主义 D.城邦文明 信仰得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A.“信徒皆为祭司”
B.对上帝提出质疑
C.“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A.“人皆上帝” B.“因行称义”
C.“理性至上” D.“人皆僧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