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这一观点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戌戊维新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898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A.1处 | B.2处 | C.3处 | D.4处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其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 B.推动政治改革 |
C.发展社会经济 | D.促进思想启蒙 |
胡绳曾说:“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他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公车上书” | C.辛亥革命 | D.“百日维新” |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②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④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A.科举考试 | B.君主专制 |
C.纲常伦理 | D.军机六部 |
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 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 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 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 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问题: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日的现代化道路各符合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阐述。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 B.改革了封建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