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改革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改革措施 |
评价 |
A |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
削弱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B |
马丁·路德改革:因信称义 |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
C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
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
D |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 |
开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四位学生对下列古今中外几位历史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商鞅改革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康有为“托古改制”,旨在宣传传统思想文化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时均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倪力亚,倪健民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田正平 良小朋《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 “移植”西方的内容。百日维新中“置换”西方文化有什么缺陷。
(2)材料二从哪几个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 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
——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 自台湾事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2、3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自的态度怎样?
(3)根据材料1、2、3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 B.吸收世界文明 |
C.发展近代交通 | D.主张机器生产 |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 B.时间 | C.参加者 | D.地点 |
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历史上的大多数改革,都面临着保守势力强大、改革派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从中国当时政治格局的实际出发,要成功推进改革,中国的维新派最应该关注( )
A.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B.确保改革全面彻底 |
C.讲究策略争取更多支持 |
D.联合列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
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 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
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 |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实现富国强兵 | C.引领思想启蒙 | D.建立民主政治 |
1919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现状 |
B.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D.五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 |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最符合这种解释的是(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
B.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