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 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8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四位学生对下列古今中外几位历史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商鞅改革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康有为“托古改制”,旨在宣传传统思想文化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时均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倪力亚,倪健民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田正平 良小朋《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 “移植”西方的内容。百日维新中“置换”西方文化有什么缺陷。
(2)材料二从哪几个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 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
——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 自台湾事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2、3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自的态度怎样?
(3)根据材料1、2、3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 ,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
C.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粱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社会上反对变法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下列因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被中止的有
① 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戊戌变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历史上的大多数改革,都面临着保守势力强大、改革派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从中国当时政治格局的实际出发,要成功推进改革,中国的维新派最应该关注( )
A.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B.确保改革全面彻底 |
C.讲究策略争取更多支持 |
D.联合列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
1919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现状 |
B.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D.五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 |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最符合这种解释的是(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
B.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