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 | 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 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B.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
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
D.沉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
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 | B.强学会的成立 |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 | D.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
制度的不断创新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下列中外改革中,可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①商鞅变法 ②戊戌变法 ③彼得一世改革 ④明治维新( )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④ |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 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
B.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
D.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
B.“迁都定天下之本” |
C.“练兵强天下之势” |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此旨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学者李泽厚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她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泽厚看来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
C.戊戌变法失败根源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
(近)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B.鸦片战争—中法战争—鸦片战争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在19世纪末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阅报的风气,其中在维新思想传播方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时务报》 | B.《申报》 | C.《苏报》 | D.《民报》 |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实现富国强兵 |
C.引领思想启蒙 | D.建立民主政治 |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威胁到顽固派利益的是
A.撤并机构,裁汰冗员 | B.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
德国强租胶州湾,变山东为其势力范围的条件和原因有
①山东地理位置重要②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
③排挤英国在山东的势力④争夺在华的优势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