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A.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
B.赫德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康有为等人的筹划失败 |
C.赫德认为宣统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
D.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道光帝 | B.咸丰帝 | C.光绪帝 | D.宣统帝 |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 B.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原因 |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自台事后(即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据此分析,康有为要求变法维新的目的之一是
A.避免农民革命 | B.推翻朝廷统治 | C.顺应革命形势 | D.收复台湾 |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岁月,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做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东西伦理的共通性 |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变社会风尚 | B.吸收世界文明 | C.发展近代交通 | D.主张机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