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 B.改革了封建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迩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梁所指的产生于巴黎和会后的“这个东西”是
A.国际联盟 | B.对德和约 | C.《四国条约》 | D.美国霸权 |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下列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 |
B.形成了第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
C.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
晚清时期,有人提议:“议院者,公议正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俄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死也。”此人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 B.建立皇族内阁制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倡导民主共和 |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义和团 |
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