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文章中倡导在中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三权分立制 D.君民共主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材料中的“政治”觉悟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共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的

A.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B.方式:组建团体、出版刊物、武装斗争
C.支持者:开明地主士绅和爱国知识分子
D.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
材料一: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 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 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 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 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问题: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日的现代化道路各符合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阐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维新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机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维新措施在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是

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B.保护工商业
C.废除八股
D.设立京师大学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科学知识 B.企业管理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和政治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改良的办法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意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