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 B.青苗法 | C.方田均税法 | D.募役法 |
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
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
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
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
A.统治衰退 | B.起义频繁 | C.兵力不足 | D.吏治腐败 |
(15分)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直到今天,他的许多变法措施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法令颁布之后的7个年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达1万处,灌溉农田36万多顷(其中两浙路占了全部耕地的近三分之一)和官田近2000顷。福建莆田县的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也是在这个时候依靠民力建造起来的。特别是在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省沿河地区大兴淤田,使盐碱地、沙碛荒地成为肥沃土地。据不完全统计,从熙宁二年到元丰元年(1069~1078年)的10年间,兴造淤田达10万顷。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些变法措施?分析其共性。(9分)
(2)根据材料二,解释该项变法措施的基本含义。(6分)
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按: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请回答:
(1)宋人邵伯温“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宋人邵伯温对王安石的评价正确吗?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6分)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4分)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6分)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4分)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
B.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
C.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