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在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上述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更戌法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 |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
“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在勇 |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王安石说:“恩泽子弟,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为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扩大宋朝政权的基础 | B.恢复汉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 |
C.改革科举制 | D.整顿太学 |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下列因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被中止的有
① 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戊戌变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3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
熙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