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 | B.均输法 | C.保马法 | D.募役法 |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 B.增加政府收入 |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 D.打击高利贷者 |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 B.北魏孝文帝改革 | C.宋代王安石变法 | D.明代张居正改革 |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
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 | 增加赋税 | B. | 澄清吏治 | C. | 培养人才 | D. | 充实边防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他限制封建大商人操控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的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意见 |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贵族特权 |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青苗法、募役法 | D.免役法、更戍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