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B.“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商鞅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了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
B |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 |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
C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
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
D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导致相权反弹,皇权削弱 |
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C.方田均税法 | D.均输法 |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 B.起义频繁 | C.兵力不足 | D.吏治腐败 |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
A.背诵诗赋词章 | B.学习“四书五经” |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 D.依靠“恩荫”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方田均税法 | B.农田水利法 | C.免役法 | D.市易法 |
从王安石变法力图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改行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B.否定科举制度 |
C.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
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