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 B.均输法 | C.免役法 | D.市易法 |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
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A.市易法 | B.募役法 |
C.保甲法 | D.均输法 |
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 B.方田均税法 |
C.均田制和租调制 | D.宗主督护制 |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这是反对( )
A.方田均税法 | B.免役法 | C.青苗法 | D.保甲法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
A.节流增收 | B.打击富豪 |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抑制兼并 |
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商鞅在①处推行了“军功爵制”,并开辟了“五尺道” |
B.北魏孝文帝从③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了“均田制” |
C.王安石在②处行将兵法,初步改变北宋“积弱”局面 |
D.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在④处将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 |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④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
C.加重了财政负担 |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