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 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据材料一,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英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之国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 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故五十年间,经术颓靡,日入于暗味、支离,而六经置于空虚无用之地。……轻用已私,纷更法令。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
——(宋)胡宏《五峰集》
材料二 “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
——(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中哪些具体措施引起了胡宏的不满?
(2)据材料二,朱熹从哪些方面对王安石提出了批评?
(3)据上述材料,胡、朱二人批评王安石变法的相同原因是什么?其目的何在?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口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
读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项目 |
绢帛 |
五谷 |
钱币(京师岁入) |
宋仁宗时期 |
— |
— |
3 680万贯 |
宋仁宗嘉祐某年 |
276万余匹 |
1 807万石 |
— |
宋神宗时期 |
— |
— |
6 000万贯 |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
267万余匹 |
1 788万余石 |
— |
A.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说明农民负担没有减轻
B.钱币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节流措施的有效实施
C.钱币收入大增,说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积贫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循资格》继承北魏《停年格》的思路,把官资、停替年限和选数结合起来考虑,所奉行的原则是 “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贤愚一贯,必合乎格者乃得铨授。自下升上,限年摄级,不得逾越”。从根本上讲,它带来的铨选规范,是以牺牲“选贤任能”原则为代价换取的。……两宋时期,循资原则极大地膨胀起来,进而形成了无处不在而又具有赵宋特色的资格之法。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资格之法施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资格之法对中国古代官僚选任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一一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高可追中商,苏绰乃其次。及思法必行,势须使指臂。群小遂竞进,流毒不可制。推原本其怀,因与权奸异。始知功名心,亦是祸人世。
——赵翼《读史二十一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翼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势家”,……他反对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以限制。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命之日社会主义,……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将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标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由此可见,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无奈 ②对北宋王朝的讽喻 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二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8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1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