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
材料二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中文百科在线
材料三 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新华网
(2)材料三与材料二反映的行政体制具有怎样的关系?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大都包含着有关土地问题的内容。这些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
(2)简要分析上述三次改革把土地制度变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责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人民“殷盛”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体现材料二观点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军功爵,鼓励杀敌求胜。其中秦国最典型。
材料三: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享有政治权利的资格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概述其相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北魏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次改革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4分)
(2)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B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历史上,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政策,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 0月1 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阿拉伯产油国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两个月后石油价格提升了3—4倍。西欧和日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保证原油,被迫公开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对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纷纷直接同阿拉伯产油国谈判签订石油贸易协定。
【材料二】 2003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请结合20世纪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举两例即可)。
(2)据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西欧和日本一改追随美国的政策,而与阿拉伯国家合作?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3)材料三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维新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9分)
(2)除移风易俗之外,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在改革内容上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归纳概括二者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6分)
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材料三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材料四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年雨量分布图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三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元史•董文炳传》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大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材料二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三 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中国历史·魏晋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鲜卑民族的经济文化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3)结合材料四分析,北魏迁都洛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社会风俗的变迁往往是历史变革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指出北魏孝文帝关于社会风俗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20世纪20年代,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一股婚姻自主的潮流,请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建国初期,“着列宁装、讲俄语”成为时尚,请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快捷化,请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
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