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拓跋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体现在 ( )
①鲜卑族劳动者逐渐成为农民
②农耕生活成为主要生活形式
③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有的还从事工商业
④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①鲜卑族自身的落后,难以对先进地区实施有效管理
②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需要缓解
④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
B.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
D.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 B.民族矛盾尖锐 |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
导致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①宗主督护制
②赋税负担沉重
③民族关系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
C.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
D.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
C.模仿汉族官制 | D.推崇法家思想 |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
C.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 |
D.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
古今中外改革对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改革者也一定程度上从民生角度出发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卖者坐(处罚)如律。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从解放法令颁布时间起,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四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79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颁布了什么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解放”法令?
(3)根据材料四分析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改革应如何对待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