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右图,图②与图①所示服饰的不同主要是( )
A.经济发展的结果 |
B.民族融合的结果 |
C.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
D.实施官吏俸禄制的结果 |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
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 B.三长制 | C.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 众人集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 )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来 | D.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严惩不贷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各宜深戒”。
“始班体樣。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魏书.高祖纪》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則受田,老免及身没則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亊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亊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壮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1) 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2)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加以说明。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
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 | B.设立三长制 | C.推行新的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