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预测题第五期(2013年5月上)
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 B.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
C.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 D.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
中国姓氏产生的方式有很多,有以时令为姓的,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的,有以古分封的国名为姓的,有以封邑为姓的,有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的,有以赏赐的爵号为姓的,有以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的,有以谥号为姓的……就产生方式而言,下列四个姓氏中区别于其他三个姓氏的是( )
A.齐 | B.鲁 | C.卫 | D.司马 |
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 B.建立法律体系 |
C.确立三省六部制 | D.实行科举制 |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山土的竹简《语书》中,凡是“正”字都写成“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一现象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有关。据此判断,这批竹简应属于下列哪一朝代( )
A.西周 | B.明朝 |
C.西汉 | D.秦朝 |
2011年4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邮票中有一枚邮票的内容为陆机的《平复帖》。右图《平复帖》的字体是( )
A.楷书 | B.行书 | C.草书 | D.隶书 |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河航运权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香港岛
A.①②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大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
A.《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
B.《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
C.《南京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
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 |
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 )
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②清军协助朝鲜镇压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③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上升,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政策 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它既是文学历史,又是绘画美术,图文并茂,在文化教育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四本反映民主革命重大斗争题材的连环画中,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是( )
(1) (2) (3) (4)
A.(1)(2) | B.(3)(4) | C.(1)(3) | D.(2)(4)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两次历史性巨变。这两次巨变都( )
《大总统誓词》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
①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④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根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前后( )
《贪食小犬死不足惜》
A.九·一八事变 |
B.甲午战争 |
C.五四运动 |
D.七七事变 |
下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井冈山会师 |
C.南昌起义 |
D.湘赣边秋收起义 |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
A.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
B.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
C.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全民族抗战 |
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 |
读《1985~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单位:%),该表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有经济迅速衰退 | B.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
C.集体经徘徊不前 | D.国民经济的活力日趋增强 |
观察下图,站在图中间发表演说的是古代雅典政治家亚西比得,他正在鼓动周围的人投票将立场保守的领导人尼西阿斯放逐出雅典。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场景可能发生在梭伦执政时期 |
B.该图说明雅典重大决策取决于公民意愿 |
C.图中的亚西比得是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 |
D.该图体现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代议制的雏型 |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是
A.雅典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奴隶却无权参与民主制度 |
B.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被推选担任公职,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对功绩的补偿 |
C.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多数人的决议……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 |
D.现场的演说,都是群众想听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能让群众高兴就怎么说,全然不顾城邦的利益得失 |
阅读右图,该漫画所依据的法律最可能是( )
A.英国的《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下图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一个场景。出现此场景的原因包括
跨越太平洋的碰杯
①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②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③美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中苏关系的恶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某位学者写道:“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从此,西方人不仅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 B.启蒙运动 | C.文艺复兴 | D.宗教改革 |
“这一组织还制定了将其扩大到……所有非共产主义国家的计划,强调取消关税和其他阻碍地区和全球贸易的障碍。但是它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缺少像欧盟那样典型的经济合作。”该组织( )
A.为西欧主导的区域经济体 | B.无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
C.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 D.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
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B.联合国的成立 |
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 |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
19世纪中期,“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可以说,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历史过程……在他革命成功的时候,才得以完成。”材料指的是( )
A.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把上帝从世俗中驱逐出去 |
B.哥白尼的“日心说”把上帝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 |
C.牛顿的经典力学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去 |
D.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把神从有生命的世界中彻底驱逐出去 |
它“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它”指的是(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B.普朗克的量子论 |
C.牛顿的经典力学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体呈现出由地域性向全球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它不仅改变了英国面貌,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本国和世界面貌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各宜深戒”。
“始班体樣。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魏书.高祖纪》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則受田,老免及身没則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亊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亊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壮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1) 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2)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摘自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 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用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材料二 英法等列强在签署《非战公约》时,都提出了所谓的“保留条件”。英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策之工具,使我想提醒阁下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我们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英国政府在过去曾极力 说明干涉这些地区是不能容许的。保护这些地区不 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必须清楚了解到: 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才接受新条约的。
法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每个国家都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如果一国破坏了他的不进行战争的保证,则所有其他国家应自动解除义务; 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 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
——以上材料均摘自《非战公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简评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回答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最主要的“保留条件”是什么?他们提出的“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 ? 而他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绥之一德,岂非上策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治国方略在唐太宗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执政实践导致了怎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