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并从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
A.秦孝公大力支持 |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实行以法治国 | D.废除分封制 |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 | B.重农抑商 |
C.维护井田制 | D.保护私有财产 |
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D.“燔诗书而明法令” |
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
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 | 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
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 | D.封建城市的兴起 |
一位史学家说:“公元前356年是改革家商鞅开始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的年代。”商鞅变法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
A.奖励耕织 | B.奖励军功 | C.废井田,开阡陌 | D.建立县制 |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 B.奖励耕战政策 |
C.重农抑商政策 | D.中央集权政策 |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