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战国策·秦策三》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
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
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②宗旨是富国强兵
③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④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
A.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 B.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 |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A.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B.井田制已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
C.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 |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
“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 )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 | 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 |
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动摇 |
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两男以上又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主要是为了( )
A.革新婚姻制度 | B.增加财政收入 |
C.打击旧贵族势力 | D.发展农业生产 |
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的显著不同点在于( )
A.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 | B.以赋税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 |
C.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 D.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 |
下列中外改革中,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⑤ |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
改革的措施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 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
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 D.推行连坐法 |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民贵君轻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