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
观察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据《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③实行连坐之法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制 |
商鞅变法中废除了许多旧制度,实行了社会性质的转变,其中得以保留的是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王位世袭制 | 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 D.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包括
①轻教化重刑罚 ②推行连坐法 ③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④户籍什伍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本段材料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 D.规定按军功受爵赐田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 )
①铁器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变革
③实现富国强兵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④商鞅变法的促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 |
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 |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 B.秦孝公求贤若渴 |
C.秦孝公希望改革 |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 B.建立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 |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 D.实行军功爵禄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