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国学无法再维持下去,国学教师流落他乡,国学解体,教育下移民间,出现了“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的情况。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纷纷采取开明的社会政策,为学术发展提供条件,各个诸侯国采取各种笼络士人,招揽天下贤才的措施促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私学大发展的文化盛事,私学发展超过官学。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流派,儒家经典也成为官学内法定的唯一的教学内容。汉武帝设立太学之后,太学的教学内容就从教授礼乐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目标逐渐由教化演变成为封建统治培养输送后备官员为目的。
——摘编自董坤玉<中国古代教育史分期初探>
材料二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奏定学堂章程》(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04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
(3)在18—19世纪的欧洲,一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请指出二个主要思想流派,并简要归纳其主要思想主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2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1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更新:2021-09-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概括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⑴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⑵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⑶上面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⑷上面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
(2)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材料三 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长达三千年,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已深深植入中国社会的骨髓之中,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只要有机遇,就会顽强地表现自己,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刘绪贻《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1)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
(2)概括材料二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 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本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回答问题: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4)在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于丹论语心得》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材料二
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材料三中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张道德的行为。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⑶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谈谈中外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这件事引起了孔子的责难。孔子说:“晋国将因为这次铸刑鼎而灭亡了。原因是铸造刑鼎,让老百姓从鼎上就能看到法律条文了,他们还能再尊敬那些贵人?贵贱等级没有了,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公元前452-前450年,罗马陆续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镌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史学家认为“这是平民的胜利”。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晋国“铸刑鼎”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2)“晋铸刑鼎”与罗马镌刻“十二铜表法”意义的共同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被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
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五 读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与材料二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2分)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
(5)从材料五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