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仁”的学说 | B.主张以“法”治国 |
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主张“性本善” |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这里的双方最准确的表述应为( )
A.山地派与平原派 | B.奴隶主和平民 |
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 | D.海岸派和平原派 |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该图《孔子讲学图》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 |
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 |
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
D.孔子教育学生“学而时习之” |
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B.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
C.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 D.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 )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
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
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
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
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
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