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西方文明特点不同,在各自道路上都有较大发展。回答18、19题。
下列美学观点,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B.“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C.“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
“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工商业比较发达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③④ | B.②④ | C.①② | D.①④ |
在变法过程中,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康有为提出上述建议的原因是
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采取必要的策略以减少变法阻力 ④增加行政机构使各部门互相牵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唯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他的核心观点是( )
A.中国风气未开 | B.实行民主共和制 |
C.实行君主专制 | D.由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日本进入资本主义体制,可以1868年(明治维新)作分水岭。”这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 )
A.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B.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 |
C.确立了资产阶级军事专政 | D.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1869年4—5月,诸藩均上表“奉还版籍”)7月25日,天皇批准各藩之“奉还”,却不再授封,而任命各藩主为“藩知事”(共274人),使之成为地方官。以上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控制了地方政权 |
C.废除了分封制 | D.取消了幕府封建领地 |
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9个,工役制度(1861年改革后,农民因缺少土地而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实行工役地租)中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7个,两种混合制度占优势的省份总计7个。这说明( )
①改革没有废除农奴制 ②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③改革后的农村经济是农奴工役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复杂形式 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评价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阿里改革措施中的“训练阵法”与下列哪国最相似( )
A.英国 | B.法国 | C.俄国 | D.美国 |
王安石说:“恩泽子弟,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为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扩大宋朝政权的基础 | B.恢复汉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 |
C.改革科举制 | D.整顿太学 |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下列因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被中止的有( )
① 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戊戌变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推行均田制 | B.设立三长制 | C.推行新的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仟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涉及商鞅变法的措施有( )
①推行县制 ②废除井田制 ③统一度量衡 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梭伦的诗句写道:“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诗中“黑色的土地”见证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是( )
①废除“六一汉”制度 ②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 ④改革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 |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毫无疑义,(废除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下列不能论证上述评价的是( )
A.改革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
B.农民要交出大量赎金购买土地 |
C.地主趁机夺取农民最好的土地 |
D.农民完全失去土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中国人不断求发展的历史。回爷15—17题。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
C.学习两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 D.宣传西方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奋进的足迹,它们可以用来研究
A.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 B.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 D.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 |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化运动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 B.举办商会、农会待民间团体 |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