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 B. | 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
C. | 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 D. | 《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 儒家思想 | B. | 道家思想 | C. | 墨家思想 | D. | 法家思想 |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C.兼相爱、交相利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
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
A.礼仪礼节 | B.政治制度 | C.风俗习惯 | D.国家政权 |
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特色标题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 |
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
C.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德国 |
D.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
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 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C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
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
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使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④ |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从根本上说明了
A.荷兰占有广阔的殖民地 | B.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 |
C.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转运世界各地商品 | D.荷兰成为“世界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