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
B.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
C.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
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地区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如松江的棉纺业发达.景德镇的陶瓷业发达.佛山的冶铁业发达.汉口的长江商品转运码头较繁忙。与这些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 B.批判君主专制 |
C.主张“经世致用” | D.提出“工商皆本” |
《元史·刑法志》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了( )。
A.官府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相传 |
B.官府强令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 |
C.元代民间手工业比重日益加大 |
D.官营手工工场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 |
【改编】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彭,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 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
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B.国家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
C.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 )
A.礼器和兵器 | B.农具和酒器 |
C.礼器和农具 | D.兵器和农具 |
杜甫的诗中写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代的大邑闻名于世的是它的( )
A.白瓷 | B.青瓷 | C.唐三彩 | D.茶叶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 | B.北宋 | C.南宋 | D.清朝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 | B.冶金 | C.纺纱 | D.织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