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构成(%)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小家庭式样趋于单一化 |
B.大家庭逐渐消失 |
C.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
D.家庭观念日益淡薄 |
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
据下图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新中国经济建设中
①生产关系的改革与调整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和发展
③所有制形式的改变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②③ |
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
B.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
C.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
B.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
C.进一步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 |
D.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 |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C.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C.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
D.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
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
C.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C.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
D.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粮食布票”“信用卡”“互联网” |
B.“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
C.“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
D.“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