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规则是构成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市场经济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提出“政府应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因此世人尊他为“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遭到严重严峻挑战。                     ——上述材料均摘自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材料四  1992年,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这一观点:“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  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履行……承诺的过程充满了预言、犹豫、质疑和勇气。全球资本都将目光瞄准中国,中国资本也开始游猎全球。与此同时,被全球化浪潮挟裹前行的中国一路狂奔之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步伐。”文中的“……”应指

A.开放浦东 B.体制改革
C.加入世贸 D.举办奥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1年底到1992 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思想动荡。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成奋斗目标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表关于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成下列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
概括基本特征
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A.产权明晰
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B.
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C.
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D.

根据上述材料,按表格中“A”的样式,概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以及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外销商品多生产于东南沿海,这里港口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马克思
材料三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人为地隔绝于世”指的是什么政策?分析其危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文革结束后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1984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革”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体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盐既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盐的生产和销售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贵族……立法禁止煮私盐贩私盐,同时更以“值盐”为实物工资开军饷,来组织雇佣职业化的军队,指望能把军队的利益,紧紧地与效命执行“食盐生产与贸易垄断法”捆绑在一起。
——凤凰网《盐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衰》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以纺织为中心的工业显著发展。漂白、印染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碱,1823年在利物浦开始建立大工厂,这就促进了原料盐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流的产盐国。
——陈逸根《不简单的盐》
材料三 民国初年(1913—1920)年盐税收入示意图

注:1913年2月,北洋政府按照“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原则整顿盐税制度;
净税收入是指税入总和扣除征税成本;中央收入指北京政府扣除归还外债和地方截留后的直接盐税收入。
——刘经华《民国初期各大盐区改革绩效分析》
材料四 中国盐业总公司创立于1950年,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14年10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盐业改革方案的核心为废止盐业专营。
——据人民网等有关资料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指出罗马帝国的食盐政策及依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国的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盐税收入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中盐业改革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盐业改革的看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1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只有35.6亿美元,2010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到259.1亿美元。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54%和26.7%,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18.8%和7.1%。对这些现象评价最合理的是(     )

A.“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B.改革开放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
C.“入世”促进了外贸结构和体制优化
D.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竞争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 1984 年前后。这一年想在 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 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又推出取消出口补贴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    )

A.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B.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减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的束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