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
①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②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③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 |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关键字定位于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材料一 有人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O、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仍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
一一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的机遇期指什么?(2分)中国丧失这个机遇期的国内因素有哪些? (4分)
(2)新中国成立后,出现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未能赢得这次机遇期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5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持续迅速发展,对其发展原因归纳最准确的是( )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对外开放
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④国内稳定的政治局势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从下面两幅图中(如图1、图2所示),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
图1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图2 今日商品人挑选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 |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近现代交替的19世纪与20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正是由于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荡。
20 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1)一战后人类社会出现的激烈震荡在政治、经济领域里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后来是怎样克服和战胜这种震荡的?
材料二 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2)二战后促进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了60年,将这60年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转折点,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
(3)在前30年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采用了什么模式?后30年中,为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中国在90年代有哪两次重大的理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