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州湾加剧了中国人的危机感,由此引发了“扶清灭洋”和“维新变法”两种救国方案。这两种救国方案的根本差别在于( )
A.首要目的 | B.发展前途 | C.对外观念 | D.对清政府的态度 |
(2008年泰州第一次联考)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
A.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 | B.八国联军侵华 |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D.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
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是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中外民族矛盾汇流”基于
A.帝国主义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 B.反动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 D.帝国主义扶持袁世凯 |
这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篇幅较长流传很广的一件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完整准确地是
A.反清灭洋 | B.反清复明 | C.杀尽洋人 | D.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哪一精神
A.勇于创新,倡导科学 | B.英勇斗争,反抗侵略 |
C.自强不息,建立新式军队 | D.善于向西方学习 |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 D.全面赞扬与肯定 |
(徐州市2008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涉及抗日的不包括
A.太平天国运动 | B.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 |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
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
A.日军侵占中国的属国朝鲜 |
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 |
C.日本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
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 |
读图6,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其主要目的是
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
B.开辟外国租界 |
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 |
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 |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山西太原县清代举人刘大鹏(1857—1943年)所著的《退想斋日记》记载:“倭夷入寇,我军征剿不力,望风溃退,爵相一意立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谭嗣同在1896年作诗痛吟: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以下哪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A.火烧圆明园 | B.《马关条约》签订 | C.列强瓜分中国 | D.南京大屠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