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的内容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代理人的是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
B.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
D.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
“四月和议成……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士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北京条约》的签订 | B.鸦片战争的爆发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
谭嗣同在1896年《有感》中写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诗句是有感于
A.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 B.《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割让给日本 |
C.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D.开辟新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
(009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期终测评)《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可是大约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难以忍受的新世纪贺礼是
A.火烧圆明园 | B.割占宝岛台湾 |
C.签订《辛丑条约》 | D.提出“二十一条” |
《射猪斩羊图》是义和团运动时散发的宣传揭帖。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 |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C.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
D.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世界许多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俄罗斯和日本等国还向中国汶川地区首次派出了救援队,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但在近代史上列强却是以侵略者的形象出现的,他们首次把侵略势力扩展到这一地区是在
A.鸦片战争后 | B.甲午中日战争后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D.日本全面侵华后 |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其中的“中外臣僚”和“庚申之变”分别是指
A.中央和地方官员,英法联军进京 |
B.中国官员和外国顾问,八国联军进京 |
C.国内官员和驻外公使,义和团运动 |
D.中国官员和藩属国,日俄战争 |
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之说不啻梦呓”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洋务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
A.日军侵占中国的属国朝鲜 |
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 |
C.日本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
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 | 己亥年 | B. | 庚子年 | C. | 辛丑年 | D. | 壬寅年 |